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场景一:当一场地震发生后,大家都获知A地区受灾严重,各类救援组织纷纷前往A地区展开救援。有的组织送去食物,有的组织送去水,而该地最需要的是医疗救助。由于信息协调不畅,各种救援团队过去都是单线作战,团队的部署和任务的分配及完成状态信息无法共享,造成资源协调不畅,团队效率受影响。
场景二:通过“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各救援组织看到A地区最需要的是医疗救援,送食物和送水的团队就不必紧急前往A地区。此外,其他医疗救援组织在平台上看到A地区急需医疗救援”的任务已经下达并被团队申领后,也避免了紧急前往A地区,造成医疗救援过剩。
1月23日,随着IBM-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服务捐赠项目成果汇报会在京召开,今后“场景一”将成为历史,融合了科技智慧的“场景二”将会更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据IBM中国区公众事业合作部负责人梁伟娜女士介绍,作为科技救灾合作伙伴,IBM通过服务捐赠项目投入近3500人小时实施可视化社会大数据解决方案及移动应用,支持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的功能开发和实施上线,协助搭建了一个为整合救灾信息资源、增进信息透明完整、便利多方协调互动、提高救灾响应效率而生的科技救灾平台。
“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服务捐赠项目,重点开发灾情信息处理、灾情数据分析、救灾组织协作、个性化地图模板制定以及手机端移动应用五大功能群,包含30余个功能块,近90个功能点,可以在紧急救援、过渡安置以及灾后重建等各个阶段,支持受灾者、政府、公益救援组织、媒体和公众等多元用户的使用需求,在发出求救信息、宏观调控救灾工作、展开针对性救援、了解灾区详情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说:“科技救灾具有重要的意义。IBM-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服务捐赠项目将“大数据”和“移动”等科技元素更有效地融入到救灾工作中,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灾害响应能力和增强公益组织在灾难响应中的有效协作,助力形成具有科技特色的中国民间现代化协作救灾模式。
IBM大中华区品牌及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耿晨说:“IBM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途径就是将其社会责任与成长战略融合。“中国民间灾难应对信息平台”服务捐赠项目,契合了IBM“引领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责任理念,也是IBM主动应对灾难、进行科技救灾的一种展现。去年,IBM进入中国30年,今年我们已经走向了第二个30年。从最开始的“Made in China”到现在的“Made with China”,IBM希望与中国社会各界进行良好协作。在公益领域也是一样,IBM希望和公益圈开展协作创新公益,融合各领域的独特优势,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良好发展。”
上一篇:减法概念受追捧 “.手机”统一入口价值凸显